精益生產中的七大浪費的第三大浪費是
不良品的浪費。主要因素表現為:工序生產無標準確認或有標準確認未對照標準作業,管理不嚴密、松懈所導致。
產品制造過程中,任何的不良品產生,皆造成材料、機器、人工等的浪費。任何修補都是額外的成本支出。精益的生產方式,能及早發掘不良品,容易確定不良的來源,從而減少不良品的產生。這一條比較好理解,關鍵是第一次要做正確,但實施起來卻很困難。大家不妨仔細想一想,除了產品生產,管理工作中是否也存在類似的浪費情況?
精益生產方式的思想之一就是要用一切辦法來消除、減少一切非增值活動,例如檢驗、搬運和等待等造成的浪費,具體方法就是推行“零返修率”,必須做一個零件合格一個零件,第一次就做好,更重要的是在生產的源頭就杜絕不合格零部件、原材料流入生產后道工序,追求零廢品率,這是和博革咨詢公司“3C現場質量管理法”基本相同的,今后我們應該繼續發揚“3C”,并合理地壓縮“3C”中“三確認”的時間,進一步完善“3C”。
如何消除不良品的浪費呢?博革咨詢顧問給出了以下兩個方面的解決辦法:
一、認真分析與改良不良問題; 對于已經發生的不良品問題,要深入分析,挖掘不良的來源,找到改善的對策,從而保證不再發生類似的不良品問題;
質量問題分析與解決的方法主要是一些QC工具。比如:利用查件表來收集數據、了解質量問題的現狀,利用魚骨圖來廣泛、深入地分析原因等;(之前我們已經談過《QC七大手法》,回復“QC”與您分享)
利用PDCA循環作為改善的流程進行持續改善質量問題;
二、預防質量問題的出現: “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正確”。大幅度提升首次合格率,推行“零返修率”,必須做一個零件合格一個零件,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。
要做到“不制造不良品”“不流出不良品”“不接收不良品”。
盡可能在生產的源頭就杜絕不合格零部件、原材料流入生產后道工序,最求零廢品率、零缺陷。
比如:采用清晰的標識、顏色管理、不同容器等防止誤用、混料等差錯事故的發生。此外,通過合理的定置管理,將合格品、待檢、返修、報廢、待處理等物料分區域放置,也避免將不良品流入到生產過程中。
不良品的產生是本就不該發生的問題,但如果我們不能及時解決,只會讓不良品的問題不斷的發散,未來的問題會越積越多;所以一旦發生不良,我們要立即解決,并且要確保未來的產品不會有同樣的不良發生,一次解決所有的問題;
不良品不會消失,但我們要用我們200%的熱情與200%的耐心去不斷的解決產生這些不良品的問題,讓我們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產生這些不良的問題。